初秋的上海微风中略带凉意,我选择在一个阳光满满的午后拜访了容山堂产品设计总监张晓梅女士。印象中照片上的张晓梅眼神犀利,高傲孤冷,见到本人却是一个个头不高热情柔弱的女子,完全没有了那股高冷风,打开话匣子,张晓梅也是个健谈之人。
谈到如何加入容山堂,张晓梅说其实也算是个计划外的决定。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师从数位国内顶级著名陶瓷艺术家,毕业后在国内几所艺术院校做过老师,开过个人工作室,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圈子里”混过,这个圈子,就是她最熟悉的陶瓷圈。再后来离开学校,离开了“圈子”,在餐具和酒具行业继续发光发热,做过不少高星级酒店会所的定制案例。用她自己的话说,之所以离开“艺术圈”,是为了让“艺术”这个高冷的词,落地回归到生活当中的,才是真正的“艺术”。这时容山堂这个干净纯粹的公司就这么吸引了她,没有工作中的复杂人际关系,高效率工作,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容山堂,却没想到沉浸下来却是为数不多的清流品牌,于是,张晓梅便开始了潜心设计茶具产品,而这个设计的重要方向,便是传统文化的再生。
寒暄了一番,喝一口暖茶,我们步入了正题:
记者:据我观察,现在很多茶具和文创品牌都在走简洁明快的轻设计风,容山堂是如何发现自己更适合走传统文化的路子呢?
张晓梅:容山堂最初的定义也是做新中式茶空间,强调一种“快文化慢生活”生活主张,茶文化本身也是非常有历史渊源,不管是宋代文人墨客的点茶,还是唐代的代煎茶,在不同的地区和人文背景下,茶文化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传统文化的映射。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加上2017年与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开发,更加坚定了我们不断深入挖掘东方审美生活。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精深博大,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无数的经典艺术品和文化瑰宝,那么您是如何从这么庞大的体系里面来寻找适合自己品牌的元素呢?您觉得应该如何诠释经典与传统?
张晓梅:这就好比我们去逛博物馆,博物馆里面放在重要位置的展品,必须是给最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展品,被大家广泛认知和熟悉的,并且永流传的,就是经典之作。通过博物馆的筛选,其实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和方向,顺着这个方向研究下去就不难发现,源源不断的文化原型等着我们去重塑、赋予新生,最终落实在每一件茶器上面,落在每一个喝茶人的手上。2019年我们主打大宋风雅之风,众所周知,宋代的茶器和茶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以宋徽宗为代表的文人系为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完美的还原了宋风的儒雅,宋徽宗经典代表作《瑞鹤图》也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作品,我们把《瑞鹤图》进行了再设计,保留了原有构图和色彩,选择了5只比较有代表性的仙鹤,祥云具象化的线条勾勒,陶瓷茶器选用了金丝珐琅彩工艺,谁说大宋之风必须色彩暗淡,金色的线条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出了我们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儒雅亦可富丽。
记者:面对流行趋势,你们是如何做到既保证自身的清晰思路又能做到顺应市场需求?
张晓梅:其实产品开发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看似很流行的东西,表面上繁花似锦,众人拥簇,像极了流量明星和没有任何征兆火起来的网红。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要做到的,不是漫无目的的追随别人的潮流,大家都在推的东西未必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只有静下心来,走入文化深处,你会发现打动人心的并非转瞬即逝的流行,而是扣人心弦让人久久回味的经典。
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挖掘新生力量和思考改变,毕竟就像吃饭一样,每天的口味都会改变,我们也会深入的研究大家的“口味”,精心的准备调料,为大家奉上茶具界的“饕餮盛宴”。
记者:我们注意到,容山堂的材质非常的多样化,相信管理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那么从产品开发设计的角度,是怎么做到多材质开发呢?
张晓梅:是的,相信关注过容山堂品牌的人都会知道,我们的材质多样性是不可比拟的,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做好做到如此众多的材质管理。